国际会计培养方向双语教学资源配置*

摘 要:教学资源配置系统涵盖资源配置方式、评价机制及保障体系等因素.我国高校在双语教学资源配置中存在漠视市场需求、学生现实交际能力培养滞后、评价机制功利色彩浓厚及保障体系薄弱等问题.本文认为,借鉴“交际法”学的思想,可通过引入“目标适应”导向下的配置方式、净化双语教学资源配置评价的价值取向并建立“高校—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保障体系来优化配置行为.

关 键 词:双语教学资源配置“交际法”

一、引言

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明确要求“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需要的金融、法律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但由于受到一定硬件资源及软件资源的约束及教育理念的固化,我国高校对于双语教学资源配置与利用的研究仍处在探索性阶段,其教学实践依然是探索前进的过程.对于双语教学资源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如何实现双语课程与边缘科学融会贯通等问题,研究甚少.大部分研究依然局限于单纯地就双语课程传递书本知识,认为教师只要将英文的内容诠释为相应的中文语句,并使学生能顺利接受,便完成了双语教学的“职责”.只从物质层面提供大量的资源供给,而不考虑配置的实际效率与社会评价.本文以“市场需求”与“个体需求”的整合为切入点,以学生实际交际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探寻国际会计培养方向双语教学资源配置的方式、评价机制与保障体系.

二、国际会计培养方向双语教学资源配置现状分析

(一)漠视现实交际能力的培养而盲目配置双语教学资源双语教育(BilingualEducation)是指使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非语言科学的教学,其实际内涵因国家、地区不同而存在差异.目前我国“双语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有计划、系统性地使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体,使学生在整体学识、语言运用能力以及这两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学习与社会认知上,均能达到顺利而自然的发展.双语教学资源配置(TheAllocationofBilingualEducationalResources)是在学校情景内,在资金投入、双语师资、语音设施、网络平台、教材与教辅资料、师生沟通渠道等资源要素相对有限的环境下,同时使用母语和第二语言为教学媒介,将相对稀缺的上述因素在各种不同用途上加以比较做出的选择,包括资源的选优、整合、供给及供需关系的适时调整等行为.一般而言,教学资源的配置方式包括市场配置与计划配置.交际能力最终需在一个开放的环境——市场中进行检验.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资源的配置应遵循市场导向.设计相应的路径指导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教学资源的选择、使用、流动、共享与更新,可视为实施双语教学的逻辑起点.以国际会计方向为例,对于其核心专业课(FinancialAccounting、ManagerialAccounting、CostAccounting、Auditing)等的教学资源供给,依然存在这样一个误区:即“会计+外语”,而忽视了“会计+外语”这个范畴以外的元素——社会经济整体发展动态,进而由此带来的财经类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仅仅在“高校”这一有限空间视野内界定一门学科课程,其结果无疑将导致教育供给与教育需求的相对脱节.这一“脱节”的直接后果即为学生的在双语环境下实际交际能力的薄弱.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所设的专业绝大部分为应用型专业而非纯理论性专业,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职场领域开放式创新能力及对社会发展的动态适应性能力要求甚高.此类专业的建设目标与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区域性产业布局的调整、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的规划紧密相关.从宏观而言,现行双语教学在相当程度上存在着“忽视市场需求、盲目供给教育资源”的弊病,从而导致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与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相对脱节.如某些国际会计培养方向的毕业生手持大学英语等级证书(CET)、特许公认会计师(ACCA)等各类资格证书,但在人才市场上却屡屡受挫.究其原因,一方面,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与需求方(尤其是知名的跨国公司等)存在一定距离.虽然证书是一个载体,但更多地反映的是持证者的语言输入(LingualInput)能力,而难以承载真实的语言产出(LingualProductive)能力.导致这一结果的深层次原因即是双语教学资源配置导向的“应试性”而非“交际性”;另一方面,这类毕业生虽然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双语教学经历,但所接受的文本资源供给大多为被教师单方面按照母语思维翻译过来的学科内容,而对于多元文化背景下会计学前沿知识与学科动态的接受与英语思维下会计实务的熟练掌握,较为薄弱.从微观层面而言,双语教学资源的供给在相当大程度上漠视“需求方”即授课对象的个体心理需求.不论是校方在提供基础物质性双语教学资源时,还是教师在提供课堂文本教学资源时,过分追求形式上的“国际化”、“现代化”与“领先性”,着重于如何使本校的双语硬件资源在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如何使本校参与双语学习的学生在各类相关考证考级中取得骄人成绩等、而不从现实层面深入探寻授课对象的心理需求及其未来的职业预期.双语的背后映射出多元文化的交流,由于个体认知方式、语言倾向、风险倾向、人格气质的差异,不同的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存在着较大的偏差.加之预期职业规划的各异,学生即便能较为全面地接受教学资源供给,也会随着未来职业生涯中角色的变迁而“僵化”曾经获得的双语教学资源.

(二)双语教学资源配置的评价机制“重物质、轻文化”我国高校在实施双语教学时将教学效果等同于教学资源配置效果,单纯以学生卷面考分、语言类考证考级的成绩及本科生获得国外高校深造的奖学金来衡量双语教学资源配置效果.评价双语教学资源配置的关注点是应多元的、动态的、预期性的.首先,学生是否真正具备在学科领域乃至在今后来生活工作领域,自如地在母语与第二语言之间实现转换,并运用二者进行实际交际的能力.有些教师片面地认为,在课堂能够提供百分之百的英语教学资源,包括文本资源、电子资源及其讲述,便是最为合格的资源提供模式.这种课堂并未提供与双语相关的多元文化知识,也没有提供与多元文化背景下母语与第二语言相互转换的情景,更谈不上学生现实交际能力的培养;其次,教师运用第二语言与母语教授学科课程是否可理解性、可传播性与可交流性.在国际会计培养方向中,经常出现的情况是教师单纯使用第二语言讲述美国公认会计原则(GAAP)及其概念框架下的会计处理,但由于涉及到大量专业术语及其在会计领域的特殊用法,加之又缺乏相应的双语解释,尤其是对于其背后的文化的剖析,往往导致学生只能机械地记忆词汇、甚至会计处理流程.至于同一交易或事项为何中、外会计处理存在一定的差异极其缘由,教师较少涉及.目前双语教学评价尺度依然局限于考察学生双语环境下学科知识的“接收”情况,而非学科知识的“加工与再造”能力.第三,由于双语教育的目的即培养语言习得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交际能力,因此还需关注学生是否具备在国际竞争中相互认可与尊重、“兼容并蓄”的价值取向.当下的大学生多有着张扬的个性与“自我中心”的人格倾向.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渗透,“利”、“义”之辩跌宕,“拜金主义”、“功利思潮”、“恶性竞争”等负面产物充斥者年轻一代的大脑,其价值判断与道德取向的“偏航”从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在多元 价值观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状况堪忧.国际会计培养方向的毕业生大多就职于跨国公司、涉外机构,经济全球化使职业竞争日趋激烈,对于来自于不同文化背景的竞争者是否持有相互尊重与认可的竞争心态,也应成为高校评价双语教学资源配置的预期标杆.此外,目前的双语教育忽视了教育本身所蕴含的“价值功能”,尤其是评价方法与手段更是无形中折射出浓厚的“功利色彩”.如国际会计培养方向多将学生CET、PET的通过率、CPA(尤其是其中附加英文考题的得分率)与ACCA通过率、甚至考研英语通过率作为最直接的评价指标,认为国际会计方向的双语教学目标就是提升学生的语言应试能力与英文环境下会计账务处理与会计信息呈报能力.而对于教师如何将IAS(InternationalAccountingStandards)、GAAP(GenerallyAcceptedAccountingPrinciples)、CAS(ChinaAccountingStandards)的差异置入不同文化背景来进行讲授、交流,并依此来考查学生对会计信息质量体系中文化差异的理解,更是无从谈起.(三)双语教学资源配置保障体系建设滞后在我国东部发达省份,某些高校在物质资源极为丰厚的条件下对双语教学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与财力,但实践效果甚微;相反,在某些地方院校或新建本科院校中,尽管校方意识到了双语教学是教育国际化的一个有效平台,但限于资源的稀缺,包括师资数量与质量的有限、资源共享机制的缺位、师生沟通渠道的狭窄、网络平台建设的滞后等等因素,最终导致双语教学“虎头蛇尾”,通常是隆重开课、草草收场.更有甚者,某些院校单纯地为了争取更为广泛的生源、树立所谓“国际化”的社会形象,为学校的发展贴上一个“国际视野”的标签,带着浓厚的功利色彩开设某些双语课程.至于双语资源配置是否到位,配置效率是否得以优化等问题,全然不予考虑.其结果是,在母语环境下的学科知识尚为生涩的情况下学生被动地大量接受所谓“双语资源”,无形中产生了一种心理排斥,更谈不上母语与第二语言的融会贯通.其实,无论是盲目投入、非理性扩张还是投入不足、配置失策,其背后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双语教学资源“高配置、低利用”的保障机制缺位这一现实.目前,有不少财经类院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建立了特许公认会计师(ACCA)考试培训中心,并进行了与之相匹配网络资源建设,但ACCA人才依然是凤毛麟角,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多数考生未能真正“沉浸”于此平台.物质设施是保障体系“硬件”,更需要相应“软件”即“大学情景”的配套.大学情景的呈现难以单纯依靠显性课程,而更多的需通过“隐性课程”(HiddenCurricula)来营造,即一种不以固定文本为载体、未经事先策划与安排、采取相对隐蔽的方式所进行的旨在培养学生信念、思维、习惯及人际关系的课程.在目前国际会计培养方向中,过分依赖显性课程来强化向学生灌输的学科知识而忽视了隐性课程对教学资源配置的保障功能.

三、交际导向下的双语教学资源配置策略

(一)引入基于“目标适应”性原则的双语教学资源配置方式应用型本科专业中“应用”一词的内涵促使在实施双语教学中应高度关注教育产出的社会适用性,尤其是与区域经济发展目标的匹配性.但这并不等同于“教育实用主义”,即不是单纯盲目地满足某一特定时空条件下的特定需求而训练“化”人才,而是强调“适时调整、动态发展”的潜能,使学生能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迅速习得新的知识以适应新的要求,这一点也正与知识经济时代的“目标适应”性的人才发展要求异曲同工.就国际会计培养方向而言,首先在教材、教学资料的遴选、学分学时的安排、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双语师资培训、师生沟通渠道的优化等资源配置领域,市场配置机制应成为应用型本科专业的理性选择.其次,遵循沉浸式双语教育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入情景式教学(ScenarioTeaching)、体验式教学(ExperientialTeaching)等方式,积极倡导两个层面的“融会贯通”:学科知识与外语的融合、第二语言教学与双语教学的融合.再次,在全新语言环境下实施有效的“师生互动”,优化信息沟通渠道,并倡导“人文教学”,充分挖掘学生“情商”、“财商”、“语言倾向”、“认知方式”等非智能性因素对教学创新的能动作用.结合不同宏观经济背景、国家文化差异进而理财思想的差异,将中国的企业会计准则(CAS)与美国公认会计原则(GAAP)及国际会计准则(IAS)进行比较研究,探寻其差异背后的文化动因,以更为理性地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交际法学”(D.Hymes,1972)理论认为,交际能力是运用习得的语言正确而有效地在不同社交场合进行有意义的交际,其核心不是直接教授给学生语言结构,而是强调通过各种交际活动来习得语言.该方法的推进需要一个先行条件——语言习得的真实自然情景.这一情景并非意味着通过事先有序的安排来进行人为“创设”,否则,又回归到了为交际而学得的传统思路中,而是指在运用第二语言进行学科教育时,通过课堂内、外的师生互动、生生交往、校际交流等交际过程使学生自然进入情景.因此,在进行沉浸式双语教育时,以第二语言为交流媒介,充分利用学生之间关于学科知识的探讨、学术观点的争鸣、个人情感的沟通来获得真实而自然的情景,进而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在课堂这一特定空间范围内,有意识地打破现有“报告式”、“礼堂式”的教学组织结构.传统的大班教学,学生的外语水平与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成绩佼佼者往往成为教师关注的焦点;而后进生由于长期未受到教师及全体同学的认可或关注,无形中产生了一种“群体偏离”心理,这一心理无疑是现实交际的最大障碍.因此,校方可在正式实施双语教育之前,通过问卷调查、抽样式深度访谈、校园BBS等方式来了解授课对象的外语学习经历与现有的外语水平、语言倾向、气质类型、心智模式等因素,以此为依据来构建“小规模学习单元”(Small-SizedLearningUnit),并进行个性化教学.这种组织结构不仅便于师生沟通,更有助于具有类似语言经历、语言倾向、气质类型的学生彼此之间的人格认可与心理接受,他(她)会潜意识里把学伴视为同一双语交流平台的“知音”.因而,这种物质层面的改善同样会促进精神层面的触动——有助于促成学习团队成员之间的主动交际、团队协作与平等的价值观.


(二)以非智能性因素的投入为切入点,净化双语教学资源配置效率评价的价值取向目前在双语教学实践中存在一个认识上的误区,认为极大限度地投入教学资源便会取得“骄人的成绩”.盲目地割裂了教育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这一关系并不完全遵循经济学中的“正相关”.因此,在评价教学资源配置效率时,应从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情商、财商、语言倾向、语境适应能力、职业领域的双语沟通能力等非智能性因素做出综合评价.以市场评价、行业评价作为主要的双语教学资源配置效率的评价尺度,同时,亦不可忽视对于授课对象的心理评价.借鉴心智模式理论,资源供给对象的信仰与认知对于新知识的获取、更新与扩散有着积极的反作用.因此,在资源配置的保障体系构建中,应充分关注师生共享心智模式的完善,以实现双语环境下的“师生共同成长”.一方面保留整齐划一的书面考试 (当然宜赋予相对较小的权重);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气质类型、语言倾向、(财务)风险态度、职业预期来提供个性化的测评方式.对于“风险规避型”且语言风格较为“严谨”的群体,可设计成本控制系统(SystemofCostControl)的运作、全面预算系统(MasterBudgetSystem)、涉外商务合同的笔译(TranslationofForeignCommercialContracts)等模拟单元进行现场考核.相反,若某类学生的专业气质偏向“风险偏好型”且开拓性思维较为突出,那么,教师可设计企业投、融资的市场开拓、长期资本决策、财务战略中的风险控制或商务谈判等场景进行考评,侧重于考查其“决策性”、“战略性”、“开拓性、”“口译化”的认知能力与行为方式.同时,对于不论具有何种语言倾向与风险倾向的学生,在评价教学资源配置时均不可忽视其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团队合作精神、文化认同与相互尊重的竞争心态.(三)建立“高校—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双语教学资源配置的保障体系首先,作为办学主体的高校,从师资引入及培训、国外原版教材、学术期刊及相关教学资料的引进、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双语高校社团的设置等方面提供物质上的支撑.其次,双语课程的主讲教师是保障体系维护的微观主体.在开展双语课堂教学时,教师首先应净化自己的情绪,为学生传递一种积极、理性、乐与合作与交际的教育价值观.教学过程存在着固有的价值功能,教师自身对双语教育内涵的把握、对双语文化的理解与传递、对学科前沿的掌握以及课堂言行举止等因素隐含式地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判断.国外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师的心理资本,包括正向的学生能力判断、积极的语言矫正心理驱动、主动的专业知识更新行为、对师生信息沟通渠道的优化举措等因素与双语教学资源配置的保障正相关.因此,可通过各类后续教育、校内与校际之间的知识共性与扩散来优化双语师资的心智模式.此外,教与学的特殊关系要求教学资源配置保障不单纯是学校与教师的单方行为,学生的缺位同样会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如在国际会计方向中可采取选课制,以一种试验的方式吸引某些英语基础良好并有着相关涉外领域职业预期的同学参与小班双语学习,测评合格者将计奖励学分,并同时不定期地提供纸质或电子的外文资料,以拓展专业视野.或者可聘请在曾经接受小班双语教学的杰出校友回校,以双语的形式给在校生做个人财经职业生涯的成长经历、国内外财经领域经典案例解析、学术前沿等报告,以驱动更多的国际会计方向的本科生参与选课.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大学生学习投入的影响因素及影响效果”(项目编号:D/2011/01/115)及徐州工程学院2012年教研项目“应用型专业双语教学资源配置问题研究”(项目编号:YGJ1243)的阶段性成果

类似论文

国际金融主干课程双语教学探析

摘 要:对国际金融主干课程开展双语教学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对金融人才的要求 双语教学要处理好母语与。
更新日期:2024-9-18 浏览量:119078 点赞量:25923

国际证书课程高职双语教学改革之推动

摘 要:针对高职双语教学问题,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引进香港职业训练局电机工程证书课程为例,提出了基于国际化证书课程&。
更新日期:2024-12-22 浏览量:157719 点赞量:34145

对《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的

[摘 要]开展双语教学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介绍上海海关学院开展z。
更新日期:2024-12-24 浏览量:156739 点赞量:33584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的

[摘 要]随着我国加入WTO和改革开放步伐加快,双语教学对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日益凸显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应与时。
更新日期:2024-11-14 浏览量:142831 点赞量:30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