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点折射出的中西方思维差异

[摘 要 ]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提高景点介绍资料的翻译质量变得紧迫起来.研究中西方思维差异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本文通过对比中西方旅游景点介绍,从思维角度分析了造成其中差异的原因,其中涉及直觉性与逻辑性、主体性与客体性、模糊性与精确性.这一分析角度和结论具有较佳的现实和指导意义.

[关 键 词 ] 思维 差异 旅游 景点介绍

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旅游日益国际化,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到中国观光旅游.如何向这些游客介绍中国美丽、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推介中国文化,已成为中国旅游业和翻译界面临的重大挑战.而目前旅游翻译的现状并不尽如人意.有学者就曾归纳出几大错误“拼写遗漏错误、语法错误、中式英语、用词不当、语言累赘和文化误解”.(文军,2002)其中有些错误较难根除,其原因在于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文化背景、习俗风俗等.这些相应造就了各自旅游文体的独特语言特点和风格.在旅游翻译中,中西方思维差异所带来的问题往往是隐性的,但又是关键性的、深层次的.对它的研究,有助于旅游翻译工作的顺利进行,达到准确易懂,引起读者的共鸣.

一、旅游与旅游资料

旅游(tour)这个词来源于拉丁语的“tornare”和希腊语的“tornos”,含义是“车床或圆圈围绕一个中心点或轴的运动”.所以,旅游是指一种离开后又回到原点的往复行程.对旅游的定义是多种多样的.国际上普遍接受的是1942年瑞士学者汉沃克尔和克拉普夫在他们出版的《普通旅游学纲要》一书中对“旅游”的定义:“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一种现象及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因而永久居留,并且主要不从事赚钱的活动”.(王敬武,2006)这个定义于20世纪70年代为“旅游科学专家国际联合会(AIEST)”所采用,强调了旅游的综合性内涵,即旅游中必将产生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在我国,最有代表性的定义则是20世纪80年代,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给出的“旅游是现代社会中居民的一种短期性的特殊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是:异地性、业余性、享受性”.(于光远,1986)旅游观光对丰富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生存状态、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于光远先生曾经对旅游者赠言:“求新、求知、求乐、求得一个美好的回忆”.旅游资料作为一种宣传品,势必要努力满足旅游者所要求的“四求心理”,要向潜在的读者介绍展示当地优秀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兴趣,传播本国文化,促进旅游的发展.世界各地有很多优秀的旅游资源,但无论多么高明的语言学家,语言表达方式都是有限的,并不能尽述其美,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人们能做的只能是最大限度用语言去“接近”这些自然和人文景观,力求做到“神似”、“类似”,而决不可能“完全准确地、彻底地表达”.因此,旅游资料中的语言描述必然会留下许多意义空白空间.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这些空白空间形成了召唤结构,要求接受者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自身的生活经验、道德观念、学识水平、审美能力和标准等,在自己心中形成一个朦胧的意象.显然,旅游资料写作和翻译时的思维方式越接近接受者(读者)的思维方式,接受者就越容易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形成关于景观的初步心理意象;也就越容易使旅游资料能够激发接受者的兴趣和好奇心,刺激他们领略异地风光和生活、寻找平日不易得到的知识和快乐的,达到传播本地文化的目的.但是,中西方分属不同的文化体系所造成的思维上的巨大差异,已经成了影响我国旅游资料翻译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以促进翻译质量的提高,促进中国旅游业的发展.

二、旅游资料中的中西方思维差异

思维与语言的关系问题,很早就受到了研究者的重视.早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语言学家威廉洪堡特(Karl Wilhelm Von Humholdt, 1767-1835)在一篇长达300多页的绪论中,就曾在语言的本质和功能、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的文化内涵等多方面的问题上,做了富有创见性的研究和探讨,为现代语言学思想奠定了基础.(洪堡特,2006)他认为语言从精神出发,再反作用于精神,这里的“精神”即是指“思维”.旅游资料中的语言从作者或译者的思维出发,最终将作用于接受者的思维当中.因此,只有尽量贴近接受者的思维方式和特点,才能够激发他们的旅游热情,体现出旅游资料的功用.关于中西方思维的差异性问题,国内已有很多学者进行了精辟地论述,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比如连淑能教授指出思维方式的差异本质上是文化差异的表现,东西方分属两大不同的文化体系,所以形成两大思维方式;进而提出了中西思维方式的十大差异,包括型与认知型、整体性与分析性、意向性与对象性、直觉性与逻辑性、意象性与实证性、模糊性与精确性、求同性与求异性、后馈性与前瞻性、内向性与外向性以及归纳型与演绎型.(连淑能,2002)根据对中西方景点旅游资料的对比研究,笔者以为当中所体现出来的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有以下几点:

1.直觉性与逻辑性

旅游资料中用语言来描述景点优势时,很多时候中国人通常按照自己的直觉评价“好”,并主要依靠堆砌大量褒扬词汇来展现,而缺乏具体的、有序的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与中国人评价的方式殊异,西方的旅游资料虽然也会尽力体现自己景点的优势,但是言语的展开却更像是科学研究,会具体的指出认为“好”的理由.思维方式是造成这种差异的重要原因.在思维方式上,中国人的思维具有直觉性,也就是人们基于有限的事实,凭借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体验,对事物本质及其规律所做的识别、判断和理解.这种思维过程不是依据严密的逻辑规则,所得结论就必然具有一定程度的猜测性.所以,中国人历来提倡 “悟性”,强调感悟生活、感悟自然,重在“传神”而不在于“形似”,注重个体的直观体验,很多时候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旅游资料中所堆砌的大量褒扬词汇,能充分发挥中国人的想象力,让他们从语言美中感悟到具有很大想象空间的朦胧的意象美,感受到“意境创造的极致即含蓄美,朦胧美”(孙迎春,2002),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兴趣.而西方人注重理性思维,注重形式逻辑,强调科学实证和形式论证,凡事都讲究清晰、严密、符合逻辑且条理分明,认为只有思辨的东西才是最完善、最美好的.表现在语言上,除了通常所说的语言形态的外露及形式的完整外,在内容上也强调层次清楚,逻辑分明.因而,单纯大量的词汇堆积只会让他们觉得“空而不实”、“没有意义”,自然无法生出美好的想象;但是如果有具体的事实做支撑,西方人就会认为这种美好是可以想象的,是有根据的.比如下面关于山东蓬莱阁景区的简介:蓬莱仙阁,层崖千仞,重溟万里,浮波涌金,扶桑日出,霁河横银,阴灵生月,烟浮雾横,碧山远列,沙浑潮落,白鹭交舞,游鱼浮上,钓歌和应.听览之间,恍不知神仙之蓬莱也,乃人世之蓬莱也.(曹佩升,2007)这段文字充分体现了中国人重直觉的思维特点.作者大量堆砌了四字词语,虽然对蓬莱阁“美”的叙述提出了很多的意象,但这些意象较朦胧且彼此间的形式论证并不十分明显;但是当中优美的语言却让中国的读者能够充分想象蓬莱阁“人间仙境”的那种超凡脱俗的美.而关于蓬莱阁的英文介绍却是:Penglai Pilion Tourist Area has always been known as the Fairyland on Earth. The legend of Eight Fairies Crossing the Sea and the natural wonder of mirage he won world wide reputation. Penglai Water Fortress, the most pletely preserved ancient nal base in China, is, together with Penglai Pilion, the national key --- protected historical relic. Visitors can vividly experience four different styles of cultures here including the fairy culture, the patrioti culture, the port culture and the maritime folk culture.可以看出,作者没有像中文资料中的那样堆砌大量词汇,而是采用了通过指出比较具体的事实来引起读者“到此一游”的兴致.比如在谈到“different styles of cultures”时,具体列举了四种,包括“the fairy culture, the patrioti culture, the port culture and the maritime folk culture”;而在说到“Penglai Water Fortress”时,则较准确地指出了它是“the most pletely preserved ancient nal base in China”,这符合西方人重视逻辑、强调科学实证和形式论证的思维特点,能够较好的激发他们旅游的兴致.


2.主体性与客体性

中国的旅游资料中,常常会加入一些人的主观观感与评价,比如在对自然风景的描述中加入一些人的主观想象等;而此种情况在西方却较少出现.笔者以为这与中国人的思维中重主体,而西方人的思维中重客体有关.中西传统哲学思维的根本分歧在于:中国的思维是以主客体统一为基础的,而西方的思维是以主客体对立为出发点的.在中国人的思维中,主体与客体是相互联系,甚至是可以相互转变的,强调“天人合一”、“物我交融”,从而使自然景观与人发生了密切的关系,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万物皆有灵”.由于注重主客体的统一,强调主体要参与到客体中去,就必然强调主体的意识;因此,在描述自然和人文景观时,加入主体的观感、判断或评价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西方的哲学则是将主体与客体截然分开,二者是不相容的,因此必然要保持物我之间的距离,主体才能够对客体进行理性的、客观的剖析与描写.所以,对西方人而言,旅游资料中对景观的语言描写是为了给读者提供尽量完整、客观的现实描写,以方便读者做出理性的判断;而人的主观感受或评价会干扰读者的判断,是需要努力避免的.例如在张家界国际旅游网站上有一段介绍:“在这里,幽深的峡谷中,一簇簇、一群群、一片片拔地而起的奇峰异石数也数不清,傲然挺立,直上直下,棱角分明,如刀砍,如斧劈,极富男人的阳刚之气,似人似兽,若剑若戟,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石英砂岩峰林峡谷地貌景观.”在中国人看来,这段话中虽然作者溶入了自己的主观感受,认为“极富男人的阳刚之气”,却并不会让人觉得不客观、突兀,反而显得更加生动、有活力、有亲近感,十分形象地展示出了张家界独一无二的地貌,比较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但是,试想如果将这段描写翻译成英语,按照西方人保持物我之间的距离,给读者提供尽量客观的现实描写的思维特点,对于“阳刚之气”这类充满主体主观感受与评价的词句,则是需要“敬而远之”的.关于这个问题,从下面一段对欧洲著名的Postojna大溶洞的介绍,也可窥见一斑.“On the road leading from central Europe to the Adriatic coast lies a all Slovenian town of Postojna. Its subterranean world holds some of Europe’s most magnificent underground galleries. Time loses all meanings in the formation of these underground wonders. The dripstone ------ stalactites,columns,pillars and translucent curtains,conjure up unfettable images等”以上介绍以朴实、客观的描写,向人们勾画了洞中千姿百态的钟乳石所形成的自然奇景,虽然中国人可能会觉得有些过于平实、单调,但却是符合西方人的思维方式的.

3.模糊性与精确性

模糊的思维方式是客观存在于人的大脑中的,人所共有的.Wang Paul P.& S. K. Chang认为“人的大脑能够用不精确的、非定量的、模糊的方法进行思维和推理.”有学者也曾指出,从语言的发生学角度看,语言是模糊的,因为模糊性的根源在于客观世界的无限性和人类大脑在信息处理方面的局限性.(李文戈和武柏珍,2004)认识主体和客体模糊性的相互碰撞使得模糊语言大量存在,所以模糊性是思维和语言本身所固有的属性,是绝对的.但是,思维方式又是有模糊与精确的相对区别的.中国人重直觉、提倡“悟性”的思维方式,强调“神似”而非“形似”,使得思维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思维的模糊性也会随之增加;而西方人注重逻辑的思维方式,使他们更强调形式上的准确表达,思维的精确性越高也就越可能实现严密的逻辑关系.比如,人们常常可以在不同的中文旅游资料中发现“天下第一”这类字样,很多时候这是中国人模糊地表达赞美、表达“好”的一种方式,并不一定该处的风景就真是世界第一;中国人思维的模糊性,使人们不会认真地追究它的真实性,而只将其作为一个泛化的概念来考虑.但是在英文旅游资料中,若不是有权威统计的结果佐证或可靠的引证,极少夸奖某处风景是“the first in the world” ;因为西方人的精确思维不会将其当成一个朦胧的概念,而是当作具体的标尺看待.

三、结束语

在全球化旅游业大发展的今天,为了更好的介绍各国、各地的旅游资源,达到发展经济,推介地方文化的目的,提高景点介绍资料的翻译质量是必要的,具有相当的社会价值.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研究中西方思维差异是必须做的工作.本文通过实例分析,展示了中西方思维差异的几个方面,即直觉性与逻辑性、主体性与客体性、模糊性与精确性的差异.对这些差异的了解和领会无疑有助于促进旅游资料翻译质量的提高,有助于克服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基础所造成的跨文化交流障碍,促进跨文化交流,有助于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类似论文

接受美学与英语旅游景点翻译

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国际交流的不断加强,有不同的社会背景的不同国。
更新日期:2024-9-20 浏览量:119086 点赞量:25846

旅游景点需搭建与游客沟通的网络平台

广东 旅游这个行业最需要的是口碑传播和体验传播 而口碑与体验传播是最离不开网络这个环境的 那么,旅游目的ß。
更新日期:2024-6-27 浏览量:84628 点赞量:19310

商务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教育

【摘 要】要在国际商务活动中成功交际,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至关重要 现代商务英语教学中导入中西文化差异的内容至关重要 本。
更新日期:2024-7-5 浏览量:16709 点赞量:5499

一个案例折射出的若干法律问题

案例回放 2012年8月28日,某区统计局通知辖区内某批发零售业单位于9月5日接受统计执法检查,在向其送达《统计执法检查通知书》。
更新日期:2024-4-6 浏览量:12008 点赞量:4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