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模因理对高校翻译教学的

摘 要 :翻译模因理论是研究翻译、翻译理论的概念或观点的理论.文章主要论述了翻译模因理论与高校翻译实践教学、翻译理论教学和翻译史教学之间的关系,从而使我们认识到翻译模因理论对高校翻译教学的重要意义.

关 键 词 :翻译模因理论;高校翻译实践教学;翻译理论教学;翻译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11-143-03

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专门的应用型人才的需要,2005年,教育部正式批准在高等学校设置翻译本科专业.2007年,为了进一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翻译人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批准在高校开设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即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目前,已有158所高等学校获准招收MTI研究生,翻译学科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各路有识之士以此为契机对如何在高校进行翻译教学纷纷发表各自不同的意见和看法,笔者在下文中将以翻译模因理论为切入点加以探讨.

一、翻译模因理论

模因(meme)起源于生物学词汇基因(gene),是1976年由牛津大学的动物学家和行为生态学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他所著的《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中首次提出来的.模因是文化传播或模仿的单位.模因能够通过模仿和复制在人的大脑之间进行传播.模因分共生模因(mutualist memes)和寄生模因(parasitic memes).共生模因与寄主互为生存、共同发展,而寄生模因将杀死其寄主而自行消亡.在同一种文化中,模因是通过模仿来传播的,尤其是通过语言来进行传播的.而在不同的文化之中,模因则需要通过翻译进行跨文化传播.

最早将模因与翻译理论结合在一起的是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学者安德鲁切斯特曼(Andrew Chesterman).他把翻译研究看作模因理论的一个分支,试图用模因理论来解释翻译中遇到的问题.切斯特曼把有关翻译、翻译理论的概念或观点统称为翻译模因(translation memes).他发现在翻译理论的进化过程中,有些翻译模因由于不能被普遍接受而消亡,为寄生模因;而有些翻译模因则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得以生存和发展,属共生模因.他还发现在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都有一种翻译模因处于主导地位,而其他翻译模因则处于次要地位.因此,他把西方翻译理论史划分为八个阶段:一是词语阶段(Words),即翻译中词与词之间的转换阶段;二是神谕阶段(The Word of God),此阶段主要强调语法形式和直译;三是修辞学阶段(Rhet-oric),此阶段的翻译重心已由原语转向译入语,要求译文自然流畅;四是逻各斯阶段(Logos),要求尽量保留原语的风格和特色,主要强调语言的创造力和文学翻译;五是语言学阶段(Linguistic Sci-ence),主要强调语言学知识的重要性;六是交际阶段(Communication),重视翻译过程中各个参与者的作用;七是目标语阶段(Target),以目标语为重心,优先考虑目标语及其文化的相关因素;八是认知阶段(Cognition),强调翻译是思考,探索译者的决策过程.为了适应不同的社会环境,各种模因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面貌,不断地进行复制和传播,以求得生存和发展.每一种模因既是对以前模因的复制和继承,又存在一定的“突变”(mutation),模因在变异中得以发展.模因之间的复制是增值的.因此,模因的传播是动态的,而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

二、翻译模因理论与高校翻译实践教学

翻译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翻译实践.高校的翻译教学包括翻译实践教学和翻译理论教学.无论是在本科阶段,还是在研究生阶段,翻译实践课就是让学生在正确的翻译理论指导下进行大量的翻译实践,并从实践中掌握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树立正确的翻译观,同时提高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那么,在教学中,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比例应该是多少呢?从时间和内容上来说,翻译理论部分应该占20%-30%,翻译实践部分应该占70%-80%,这样的比例对本科的翻译教学比较适合.给本科生开设的翻译课程,只能算作翻译实践课.

对于如何在高校进行翻译实践教学,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的控制论专家弗朗西斯海拉恩(Francis Heylighen)的模因复制四阶段理论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他认为,模因的复制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一是同化(Assimilation):指的是模因被注意、理解和接受的阶段,也就是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Nida)提出的翻译过程中分析和传译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应该拓宽翻译题材,不仅要选择文学类作品,还要涉及一些非文学类的翻译题材,这样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便于学生接受.另外,教师在这个阶段还应该传授给学生翻译的基本方法和策略,使学生在大脑中对这些方法和策略有一个初步的、整体的概念,以便提高他们对原文的理解水平,成功地完成对原文的解码过程.二是记忆(Retention):当一个模因引起了受体的关注,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得到接受并且被纳入认知体系后,需要在记忆中存留.存留的时间越长,感化受体的机会就越多.因此,在这个阶段,教师应采用精讲多练的教学方式.讲授翻译理论和技巧的重点,为学生配备大量的实践练习,从词句到篇章,从文学翻译到非文学翻译,涉及语言的不同层次和方面.这样就会让学生将翻译的理论、方法和策略牢牢地留存在记忆中,指导今后的翻译实践.三是表达(Expression):指的是模因必须由记忆模式转化为受体能够接受的模式.这个阶段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学生的通顺表达上,而这是需要建立在大量的阅读、翻译实践和目标语写作的基础之上的.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多读好的译作,多比较,多分析,取长补短.四是传播(Tranission):模因表达需要有形的载体或媒介.人类是模因赖以生存的载体.模因可以通过翻译来进行传播.翻译活动就是通过语言进行模因复制和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为了实现有效的传播,教师可以让学生做一些目标语的仿写练习,对语法、句法、风格等进行模仿.为了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教师还要通过课堂介绍、媒体播放等方式让学生对目标语的文化背景知识多加了解. 在翻译实践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大量的翻译实例,反复讲授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让学生不断地接触这些原则和方法,并且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然后再把这些原则和方法应用到翻译实践中去,从而掌握它们,让自己能够流畅通顺地进行表达,实现模因的跨文化传播.这完全符合海拉恩的模因复制的阶段理论.

三、翻译模因理论与高校翻译理论教学

翻译理论课是为研究生开设的课程,它的设置应在翻译实践课之后.但是在本科阶段学生也应该接受基础理论训练,这是因为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就是盲目的实践,学生只能通过自己的摸索来积累经验.切斯特曼认为翻译理论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它是翻译过程中思维和决策的基本工具,没有理论的翻译是盲目的翻译(To translate without a the-ory is to translate blind.).

为了说明翻译理论的重要性,切斯特曼把奥地利的哲学家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的“三个世界”的理论引入到他的翻译模因理论当中,论证了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之间的关系.波普尔把世界划分为三个世界:第一个世界是物质世界,指的是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客体及各种现象,包括人体及其大脑;第二个世界是精神世界,即个人思想、情感的主观世界,也就是主观精神活动,它对第一个世界,尤其是对人和动物的躯体起支配作用;第三个世界为人类精神产物的世界,如思维观念、语言、文字、科学等一切抽象和具体的精神产物.这三个世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第三个世界是第一个世界和第二个世界相互作用的产物,反过来又影响第二个世界,从而影响第一个世界.观念影响行为,行为影响物质世界,而物质世界反过来又会产生新的观念.


根据波普尔的理论,翻译模因,即翻译理论或翻译观念,存在于第三个世界,它是促进翻译技能发展的关键因素.个人翻译技能的发展来自于以前的翻译实践和对翻译理论和翻译历史的学习.翻译模因影响了译者个人的主观世界(即第二个世界),从而影响了他们的翻译行为(即第一个世界).尽管翻译理论不能直接解决翻译实践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但是翻译理论可以通过译者个人的主观世界间接地影响他们的翻译行为.因此,根据波普尔的理论,翻译模因是翻译实践中概念工具的直接来源,必然会影响译者的思维方式和翻译行为.所以,教师在翻译教学中应该重视翻译理论的教学.翻译理论作为概念工具是翻译能力的重要构成因素.翻译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在宏观上决定组织译文的思路.学生一旦掌握了翻译理论,他们就能够全面认识翻译过程和结果,从而对他们的翻译实践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四、翻译模因理论与翻译史教学

翻译史教学可以使学生对翻译模因进化的历史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翻译理论.正如上文所述,切斯特曼把西方翻译理论史分为八个阶段,即词语阶段、神谕阶段、修辞学阶段、逻各斯阶段、语言学阶段、交际阶段、目标语阶段和认知阶段.每一个阶段都代表着学生个体发展的必经阶段,因此,翻译教学应该遵循每一个阶段的发展规律.

在词语阶段,教师应围绕着词汇进行翻译教学,可以为学生介绍词义的选择和引申、词量的增减、词类的转换、词序的调整等有关词语的翻译方法,培养学生的词汇翻译能力.神谕阶段强调的是直译.直译是最基本的翻译方法之一,要求译文既要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又要忠实于原文的形式.也就是说,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按照字面进行翻译.大学生往往处于这个阶段.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指出直译强调的是对原文的忠实,不是死译、硬译,不要束手束脚,拘泥字面.这种翻译方法比较适用于哲学、法律、科技等文本的翻译.修辞学阶段主要强调的是译文的流畅表达.教学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的双语驾驭能力上,可以对学生进行目标语的写作训练,同时也不应该忽视对于母语的语言功底的锤炼.逻各斯阶段强调的是文学翻译,“杂合翻译”是这个阶段的主要内容.霍米巴巴(Homi K.Bhabha)是当代著名的后殖民理论家,他提出了“杂合”翻译策略,认为翻译过程必然会涉及语言和文化这两种形式,其对译者产生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两种语言文化成分的保留使译文本身也具备了“杂合”性.因此,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原文可以在译文中有所体现,译文或多或少要带有一些外来色彩.语言学阶段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语言学知识,包括符号学、语义学、语用学等方面的知识,目的是为学生选择译文提供依据.交际阶段强调的是译文如何能被目标语读者所接受.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本阶段的主要教学内容应为交际理论,如格赖斯(Grice)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s)、利奇(Leech)的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斯波伯和威尔逊(Sperber & Wilson)的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维索尔伦(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理论(the 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等.目标语阶段主要侧重于目标语的文化层面.这一阶段涉及的翻译理论知识有翻译的文化转向、文化学派等方面的内容.认知阶段是最后阶段,主要探索译者的决策过程.教师在这一阶段可以把翻译教学与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结合起来.在这个阶段应该注重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

五、结语

翻译模因理论无疑是将模因理论引入到翻译研究的一种崭新的尝试.海拉恩的模因复制的阶段理论让我们了解了高校翻译实践教学的方法;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论证了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之间的关系,引起了我们对高校翻译理论教学的重视;切斯特曼对西方翻译理论史的阶段划分使我们认识到应该按照每个阶段的发展规律进行翻译教学.

类似论文

面向市场的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

摘 要:高校英语专业的翻译课程是英语专业高年级重要的必修课,是学生听、说、读、写几项技能的综合运用,该门课程。
更新日期:2024-5-21 浏览量:71668 点赞量:16694

高校英语翻译教学有效性提高措施

摘 要:本文在分析高校英语翻译教学重要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我国高校英语翻译教学有效性的对策与建议 关 键 词&。
更新日期:2024-6-21 浏览量:83097 点赞量:18761

关于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的新看法

摘 要:翻译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学习者通过对已读文章的原文的理解,运用已经学过的文化知识,,能够复制出与原文意思。
更新日期:2024-5-11 浏览量:69166 点赞量:15811

武陵地区民族高校翻译教学

摘 要:立足武陵地区民族高校翻译教学实际,简要分析其翻译教学现状,指出翻译教学改革需面向现实经济、文化交流语境,以提高学生翻译。
更新日期:2024-11-26 浏览量:144124 点赞量:30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