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精神:如何才能有?

摘 要:精神具有目的的活动意识或意向性特征,而大学是一种高级的以育人为目的的机构,人们自然就要求它具有非同一般的精神风貌.但我们渴望的中国大学精神还在寻求和实证中.看来,在当下,积累创造意识,既培养高素质的“大众”,又以此为基础引生出非凡创造能力的“巨人”;积累科学意识,对进入此中的所有人进行科学方法、科学思维和科学传统教育;探索鼓励青年人独立意识成长的必要性和方法以及鼓励大胆尝试等,这些方面都必不可少.然而,我们不必太过钟情于这些方面的文字提法表述,而要寄更大希望于相关意识的积累及自修实践.

关 键 词 :中国大学精神;创造意识;自修实践;人的潜力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2)04-10-06

收稿日期:2012-1-14

作者简介:杜作润(1939-),男,四川西充县人,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主要从事数学力学与高等教育研究.

这是笔者自己问自己的问题.看了许多讨论大学精神的文论,我也想“插嘴”,开始就这个问题进行学习,也是一个一生都与中国大学紧密相关的人无法潇洒解脱的反思和自问.这篇拙文,就是我学习和思考这个问题的部分文摘、感受笔记的组合稿.

一、应该先廓清“精神”的含义

只可惜笔者学识有限或眼高手低,没有找到满意的解释.我的书中,有两本讲到精神.一本是一位苏联学者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书名虽然就叫《精神文化——进步的源泉与动力》,但对精神也没有仔细辨析,只在马克思主义的精神、物质,主观、客观的传统话语体系下,说些其它问题;另一本,是解思忠的《国民素质忧思录》,其中讲精神时,说它“是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而且,他还进一步指出:“健康的精神素质,应该是自由的精神境界,丰富的精神生活和的精神风貌.”[1](P39)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也没有专讲精神的词条,只在讲精神哲学、精神分裂症等词条的时候,顺带作了些介绍.这些介绍,从“人与自然界其它事物的鲜明区别,就在于他具有高度发展的思维能力和情感,并能采取有意识的行动”一类说明开始,而后指出:但思维能力、情感、有意识的行动,是否都能升华为更深、更高的精神,却没有评判的方法和标准,只能直接或直观地描述.

可以认为,精神具有目的的活动意识或意向性的特征.意识或意向性是人类特有的以某种方式把某种东西,如思想、信仰、等作为对象,加以向往的秉性.所以,意向性具有典型的精神性质,适宜作为精神的表述,或作为表达某种精神原初形态的方式.历史和现实中,人们甚至可以对不存在的东西或还没有发生的事情具有意向或意识,把主观经验和追求当作一种精神追求,因为这也是一种有意识状态.从此角度考量,这与解思忠的“精神”比较接近.

然而,意识是否为产生精神的必要条件?精神现象,可以是无意识的吗?人们曾经认为,“无意识的精神现象”这一概念,在逻辑上是无法相通的,因为“无意识”和“精神现象”,其词意本身就是相互矛盾的.但德国伟大的科学家和数学家莱布尼兹(1646~1716年)在用数学分析的思想方法分析,从事实层面观察,承认了“微知觉”也可以不为主体所意识或觉察的判断之后,才使得精神分析哲学家弗洛伊德扩大了精神的概念,把无意识的意向也包括了进去.这可能给我们坚守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带来一些麻烦.愚意以为,我们应该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思想方法.在个体人的思维活动中,确实会有一些潜意识,自己并没有感觉到,当然更无从明确地表白.当无意识的“微知觉”积分到一定的时候,必定由量变而引起质变,就可能因此累进意识或意向,甚至使之升华而为“显性”的精神.

人,会把自己的精神带到由人组成的社会机构、团体、组织之中去,这种意向性的东西,有时也可能积微成众,积少成多,而集成为机构、团体、组织的精神.我猜测,大学精神,可能就是这样积累、成长起来的,作为大学机构应有的意向性或意识,也是可以观察、思考和研讨的,虽然有些意向或意识可能还处于微知觉的状态.事实上,从杨东平主编的《大学精神》一书看,只有一百多年历史的中国近、现代大学,其各自宣示过的大学精神,就可以列出一个长长的清单,真使人有百花齐放的感觉.虽然其中的不少部分,都没有冠以精神的头衔,却具有精神的意蕴或微知觉的精神实质,如朱光潜先生1943年前曾经论述过的“群意识”、“处群的道德”;潘光旦先生1936年论述过的“做人”、“做士”、“见利思义,安不忘危”、“择善固执,矢志不渝”意识,等等[2].大学,是一类高级的育人机构;教育,我们一直认定应该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这种目的活动的意识或意向,与前面所述精神一词相联结,就产生了本文的主题:大学,要有精神;中国大学,要有自己的精神风貌,首先要致力于相关精神意识的积累.


讨论中国今天的大学精神,我以为,我们既要看外国,看美、英、德、法等所谓先发国家,既要看一百年前的清华、北大,还有后来的西南联大,更要直面中国,直面今天中国的大学;要快点摆脱容易致人精神疲软的“外国有,中国缺”、“中国过去有,现在缺”的幽怨酸楚情结,多看自身的作为,看现实、看急需、看途径.一句话,看我们今天怎么办,看我们今天如何才能有大学精神.虽然,笔者在许多地方,还是在提问,在思考怎么办,不可能有什么形而上的新发现、新提法,也还没有能力和勇气面对甚至触动问题的深层次按键,但我仍然希望因为我的问题,引来批评和讨论.这是我撰此拙文的主要目的.

二、大学精神首先就要创造

创造意识,是人类的秉性得以世代延续、成长、进步的核心因素,是人类社会族群竞争最持久的、决定性的制胜法宝.大学这样的社会机构存在的价值,就是要使它带头为这样的核心因素增加积累,并由此形成自己显性的精神特质,甚至使之升华而为“显性”的精神.

以本文主题说事,这其中,首先强调寻觅大学创造精神是不言自明的.大学精神本身就是创造,就需要创造.大学在社会有机体中就是要努力积累创造意识,进而大力弘扬创造精神,忘情地致力于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这是保证自身地位乃至存在价值的根本标识.包括科学和技术在内的文化,其延续不能依赖生物学意义上的遗传,只能通过社会人的传递才得以继承并发展下去.教育从一开始就成为传递和保存人类文化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大学教育,它还不是简单的传递和继承,还要融入自己的创造智慧,激发和积累创造意识,发挥创造精神,促使我们的社会后来居上.我不敢说未来社会是否还有其它机构、其它方法和手段能够创造性地推动社会文化和精神生活健康、合理、有序地向前发展,但我的理想是今天和未来的大学应该和可能承担这个使命,就是因为我们信赖和吁求它的创造意识进而创造精神的发挥.

类似论文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大学艺术素质教育

21世纪全球化拉近了国家间的距离,也加剧了知识的竞争和文化的碰撞,更加剧了对教育功能与内涵的反思 当Ò。
更新日期:2024-3-6 浏览量:11798 点赞量:4467

目的视角下的中国大学辞(网上)汉英翻译策略

【内容摘 要 】本文以功能主义理论-目的论为指导,以作者从网络上搜集的中国著名大学的介绍辞(网上)30篇为研究对象,在此基础上进。
更新日期:2024-5-23 浏览量:72822 点赞量:17201

1952年院系大调整中国大学大洗牌

2012年,中国有数十所大学迎来了他们的60年校庆 这源自于1952年的那场大调整:全国所有教会大学、私立大学都被撤消;原国立高校也经历。
更新日期:2024-11-16 浏览量:143630 点赞量:30963

学殇――逝去的大学精神

如果要想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家,有众多大学还不够,还必须有伟大的大学,至少要有一两所 “伟大”主要是就它的精神气质&。
更新日期:2024-7-19 浏览量:93654 点赞量:20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