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对正义的

[摘 要]博登海默的《法律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作为一本以法理学和法律哲学为研究对象的学术巨作,它的学术价值是不言而喻的,深刻地影响了众多法律工作者和法学研究者.由于该书属宏章巨论,内容十分丰富,故本文通过对全书的结构脉络梳理,仅取《正义的探索》这一部分为研究对象,试图探寻博登海默先生对正义的探索过程及是如何得出结论的.在文章的最后着重指出该书对法学研究者的现实启发意义.

[关 键 词]正义概念;正义标准;启发意义

一、作者介绍与著作写作背景

(一)作者简介

埃德加博登海默(EdgarBodenheimer),1908年出生于德国柏林,在海德堡大学获得法学博士学位,1933年移民美国后在华盛顿大学研习美国法律并于1937年获得LL.B学位.从1951年开始担任犹他大学和芝加哥大学法律教授,并于1975年成为加利福尼亚大学法学荣誉教授,1992年去世.博氏是综合法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研究领域为法理学(法律哲学).主要论著有:《法理学》,《法理学:法律哲学法律方法》,《论正义》,《权力、法律和社会》,《责任哲学》和《英症状法律体系导论》等.

(二)写作背景

博登海默生活的那个年代正是历史法学派、分析法学派和哲理法学派相互论争的时代,各个学派以其各自的理论根源为依据,并结合当代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对法律的“实然”和“应然”等传统问题进行论战,交锋愈演愈烈.与此同时,一部分学者鉴于三大法学派的理论的片面性,试图找出另外一条道路.这些学者看到,之所以各个学派之间存在争论,是在于每个学派都由于自己的理论只关注法律理论中的一个方面而存在着缺陷.因此,他们试图建构一种统合各派之优点的综合法理学派.米杰罗霍尔教授是这种观点的倡导者,他所撰写的《统一法理学》、《法理学中的理性和现实》、《社会的活法》等论著,为综合法学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霍尔从综合方法论和认识化的前提出发,认为法是“形式、价值和事实的特殊综合”.据此,他严厉批评了法学理论中的“排他性缺陷”(ParticularisticFault),尤其对三大流派割裂法的价值要素和事实要素的做法进行了谴责.按照霍尔的观点,当今西方法学所需要的,就是把分析法学、社会学法学以及自然法理论中有价值的成分统一起来,建立一门联合诸法学流派的“综合法理学”.埃德加博登海默自20世纪50年代起,积极响应霍尔的倡导,加入了建立综合法理学的运动,并在他的《法理学》中阐述了综合法理学的观点和主张.

二、著作结构分析

《法理学――法律哲学域法律方法》一书作为经典法律理论论著,无论从它的语言上还是它的内容上看都可谓是博大精深的,作为法律的初学者仅仅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浏览此书是很难从根本上把握住本书的精髓的,需要先纵观全书结构框架,再分别研究学习,方能懂得作者的苦心研究成果的深刻内涵.

本书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法哲学的历史沿革,作者将自古希腊至20世纪70年代的各派西方法律哲学的理论观点做了一一的陈述;第二部分是法律的性质和作用,作者在此部分中分析了秩序的需求,正义的探索过程,从而得出了“法律是秩序与正义的综合体”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法律的性质与作用;第三部分法律的渊源和技术,作者在这一部分分析了关于法律方法的问题,同时对法律推理程式,以及对价值判断在审判程序中的作用等方面都做了较为详尽的分析.

由于对法律的性质和作用的哲学思考是博登海默先生的这本书的核心,所以该书第一部分的历史阐述成为第二部分理论分析的史料基础.针对作为该著作最为重要的第二部分,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情况谈谈“正义的探索”这一章带给自己的启发,以及通过通读此书获得的收获.

三、博登海默的正义探索

在我们的生活中,正义概念的含义是不确定的,在中外学术著作中,正义也被赋予多方面、多层次的规定性和含义,“有时正义是指一种德行,有时是指一种对等的回报,有时是指一种形式上的平等,有时是指某种自然理性的关系”.①正如作者在这一章开始所说的那样“正义具有着一张普罗秀斯似的脸,变化无常、随时可呈现出不同形状,并具有极不相同的面貌.”②正义的概念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理论学派那里其内涵和外延都是不同的,由于人类认识的局限性致使历史历代的理论学家们也难以看清什么才是真正的正义,什么样的定义对于“正义”才是最为贴切的.他们的正义观或多或少都于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有关,他们的正义观正是受了他们那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在使得他们观点的片面性和不完全性,甚至有些观点也存在一定的错误,但是前人的研究成果往往给予了当代人很多的实惠,对于此,作者也认为“从哲学的理论高度上看来,思想家们与法学家们在许多世纪中已提出了许多各种各样的不尽一致的‘真正’正义的观点,而这种种观点往往都声称自己的绝对正确.”“对那些颇有影响的理论和历史上的重要社会制度――它们反映出人们对实现正义的不尽相同的态度――作为一个简略回顾,会有助于我们指出这个问题所具有的使人困惑的各个方面.”③

在此篇章中,作者分析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沃德、马克思、恩格斯、斯宾塞、康德的正义观,认为他们大都是用自由或者平等作为自己正义观探索的焦点,然后又分析了索利和罗尔斯,认为他们的理论与众不同在于其则侧重平等与自由的结合探索正义;最后作者又提到了霍布斯和边沁,分析了他们是从安全的方法角度探索正义的.通过对上述思想家的论述,作者认为“对于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社会建设曾产生过影响的种种正义观念等都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接受”“封建制度给予了安全观念一突出的地位等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却将自由视为是政府政策的首要任务等在社会主义国家等其最终目的乃是要达到对需要的平等满足”,④这是出现诸多正义概念的根源所在.作者在这一部分中并不是简单地罗列了诸位思想家的基本观点,而是在分析& #30340;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紧接着,作者在理性思考之后对正义与理性,正义的概念范围,正义与其他要素的关系进行探索分析.同样的,作者用他惯用的分析方法对这几部分进行了阐述即分析历史上的思想家的观点,然后据此列举示例,当然,作者还运用了心理学和人类学的许多成果进行分析,这些材料的运用使得作者对正义的分析更具说服力,他成功地通过直观、简单的事实说出了复杂、深刻的道理,在阐释的同时做到了面面俱到与详而不繁.最后,博登海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一个正义的社会秩序,除了满足人们对平等待遇的需求以外还必须服务于人们的其他需求.


正义标准是如此的复杂多样,这是由正义概念的历史性、阶级性和具体性决定的,正如马克思所说:“正义是一个历史的,阶级的概念,而不是一个永恒的、超阶级的抽象的概念”;⑤同样,针对此,恩格斯也说过:“正义始终只是现存经济关系的或者反应其保守方面,或者反应其革命方面的观念化的神圣化的表现”.⑥因此,我们对正义的探索应怀有与时俱进的精神,在不同的时间中、不同的空间中、不同的制度中、不同的阶级中等等多种因素之中去探索分析正义的涵义.由于人们认识和知识的局限性,以及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探索受到诸多客观因素(如经济的、政治的、阶级的等等)的制约,也决定了我们的探索之路应该更加长远.

四、启发意义

博登海默的《法理学》作为一本教科书,他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丰富和理论的全面,通过系统的浏览笔者觉得更应该关注的是此书交给我们的学习方法.在此书中,字里行间我们都能感受到作者的渊博的知识体系.

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思考“正义”的意义,对我们现阶段法制建设有很好的启发作用.我国是法治社会,法律的价值应当能够体现出正义、秩序、公平、自由和效率.自有法以来,正义就是人们恒久追求的价值,同时也是法学家们探讨最多的价值,更是法治社会希望很好诠释的价值.法律是权威性的规范体系和价值体系,法律追求的正义不仅体现在法治领域,由于法律调整的是整个社会,所以他还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现实中法律如何才能很好地体现正义的价值,笔者认为应当从一下两方面努力:

重视正义对法律的评价作用

的法治国家应当有一套完整的法律评价机制,正义的法律才能被认可和适用,不正义的法律将会被拒绝.法律需要正义填补空白,需要正义成为其中的一部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也是希望建立一套公平正义的法律体系.

重视正义对法律进化的推动作用

正义是法律精神的最直接的要求,同时也是法律结构完善的要求.制定法律是为了稳定国家的政治、经济秩序,国家的最大特征是公平、正义、自由,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离不开法治环境的建设,而法治化又离不开正义这一基本特征,化的法律最应该体现正义这一最高价值.

[注释]

①张文显:《法理学》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364页.

②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和法律方法》.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237页.

③同2,第239页.

④同2,第244页.

⑤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212,转引自张文显:《法理学》.法律出版社,2007:366.

[作者简介]张旭(1984―),女,许昌职业技术学院财贸经济系,法律硕士,从事经济法教学研究.

类似论文

《八孔竖笛演奏方法》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根据竖笛教学的特点,我围绕音乐新课程标准对器乐进课堂教学感受与鉴赏、表现、演奏、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等五个方面。
更新日期:2024-11-23 浏览量:144370 点赞量:31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