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

摘 要:董仲舒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思想家.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丰富,实为政治化孔子之思想.董仲舒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是其人性论思想.董仲舒的教育过程是一个“正是”过程.其人性论思想也体现了“正是”思想.

关 键 词:董仲舒;教育思想;哲学基础;人性论;正是

中图分类号:B23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8-0226-02

董仲舒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思想家.他精通《春秋公羊学》,独尊儒术,奠定汉魂.班固称其“为儒者宗”(《汉书五行志》),“为群儒首”(《汉书董仲舒传》);王充赞誉他说:“文王之文在孔子,孔子之文在仲舒”(《论衡超奇》);康有为在《春秋董氏学》中说董仲舒思想“轶荀超孟”.这说明董仲舒的思想影响是至为深远的.周桂钿先生概括董仲舒的历史地位说:“上承孔子,下启朱熹,始推阴阳,为群儒首;前对汉武,后相江都,初倡一统,罢百家书”[1]485,并在《董学探微再版前言》中认为“他(董仲舒)应与孔子、朱熹并列为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三大思想家”[1]3.董仲舒的思想丰富,不仅包含哲学思想,还包含政治、教育、经济等思想,可谓思想集大成者.本文仅就董仲舒的教育思想进行阐述,并从“正是”的角度来评析其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

一、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并不是单纯的教育思想,而是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是为了应和汉武帝如何使汉“传之亡穷,而施之罔极”的问题而形成的.他认为教育是政治的根本,“教,政之本也”(《春秋繁露精华》,以下凡引此书仅注篇名);教育的目的是教化民众,教育的功用是维护统治,

“道者,所繇适于治之路也,仁义礼乐皆其具也.故圣王已没,而子孙长久安宁数百岁,此皆礼乐教化之功也.”(《汉书董仲舒传》)

“凡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是故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其隆防完也,教化废而奸邪并出,刑罚不能胜者,其堤防坏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同上)

从以上两段引文中,还可以看出董仲舒的教育内容是仁、义(谊)、礼、乐等.在《为人者天》中,董仲舒还说到要以仁、义、孝、悌为教育内容:“圣人之道,不能独以威势成政,必有教化.故曰:先之以博爱,教以仁也;难得者,君子不贵,教以义也;虽夭子必有尊也,教以孝也;必有先也,教以弟也.此威势之不足独恃,而教化之功不大乎?”董仲舒还明确提出了以《诗》、《书》、《易》、《礼》、《乐》、《春秋》为教育内容,“君子知在位者之不能以恶服人也,是故简六艺以赡养之.《诗》、《书》序其志;《礼》、《乐》纯其美;《易》、《春秋》明其知;六学皆大,而各有所长.《诗》道志,故长于质;《礼》制节,故长于文;《乐》咏德,故长于风;《书》著功,故长于事;《易》本天地,故长于数;《春秋》正是非,故长于治人.能兼得其所长,而不能偏举其详也.”(《玉杯》)综合言之,董仲舒的教育内容就是“孔子之术”和“六艺之科”,“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董仲舒传》)


教育的作用,董仲舒认为一可以移风易俗,“教化行而习俗美也”,“圣王之继乱世也,扫除其迹而悉去之,复修教化而崇起之.教化已明,习俗已成,子孙循之,行五六百岁尚未败也”(同上);二可以培养人才,“立太学以教国,设庠序以化于邑”,“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今以一郡一国之众,对亡应书者,是王道往往而绝也.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同上)三可以教化万民,维护统治,“凡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圣王已没,而子孙长久安宁数百岁,此皆礼乐教化之功也.”

董仲舒还提出了“善师”和“慎师”的教师观.“善师”是“善为师”,要善于为人师.“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齐时蚤晚,任多少,适疾徐,造而勿趋,稽而勿苦,省其所为,而成其所湛,故力不劳,而身大成,此之谓圣化,吾取之.”(《玉杯》)“慎师”指为师要谦虚谨慎.“圣人所欲说,在于说仁义而理之,知其分科条别,贯所附,明其义之所审,勿使嫌疑,是乃圣人所贵而已矣;不然,传于众辞,观于众物,说不急之言,而以惑后进者,君子之所甚恶也,奚以为哉!圣人思虑,不厌昼日,继之以夜,然后万物察者仁义矣,由此言之,尚自为得之哉!故曰:于乎!为人师者,可无慎邪!”(《重政》)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很丰富,但从中可以发现,其教育是为政治统治服务.他主张利用“孔子之术”来教化万民,使万民从善,自觉服从统治者统治.应该说,董仲舒的教育思想自始至终都在贯彻孔子之思想,用孔子之思想统一万民的思想,使孔子之思想政治化、化、正统化.如此可谓,董仲舒教育思想实为政治化孔子之思想.

二、董仲舒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是其人性论思想

人性论是董仲舒的一个重要思想.董仲舒的人性论思想较以往不同.他认为性是先天资质,“性者,生之质也”(《汉书董仲舒传》),“性者,天质之朴也”(《实性》);人有三种性:圣人之性、斗筲之性、中民之性(万民之性).董仲舒认为:“圣人之性,不可以名性;斗筲之性,又不可以名性;名性者,中民之性”(同上);“名性不以上,不以下,以其中名之.”(《深察名号》)这里似乎有个矛盾,董仲舒明确说到有圣人之性、斗筲之性、中民之性,然而又说圣人之性、斗筲之性“不可以名性”,“名性者,中民之性”.董仲舒对圣人之性、斗筲之性并没有详细阐释.学界也有很多猜测,可谓众说纷纭.但董仲舒对于中民之性则有比较详细的阐释:“中民之性,如茧如卵,卵待覆二十日,而后能为雏;茧待缲以涫汤,而后能为丝;性待渐于教训,而后能为善;善,教训之所然也,非质朴之所能至也,故不谓性.性者,宜知名矣,无所待而起生,而所自有也;善所自有,则教训已非性也.是以米出于粟,而粟不可谓米;玉出于璞,而璞不可谓玉;善出于性,而性不可谓善;其比多在物者为然,在性者以为不然,何不通于类也?等性者,天质之朴也,善者,王教之化也;无其质,则王教不能化,无其王教,则质朴不能善.质而不以善性,其名不正,故不受也.”(《实性》)由是观之,性是与善相对而言的,二者不能分开说.圣人之性先天性善,斗筲之性先天性恶,二者都不能改变.只有中民之性才能改变.善是“王教之化也”,圣人之性和斗筲之性的善恶并不是“王教之化也”,而是先天本具,故而或许从此角度可以说“圣人之性”、“斗筲之性”“不可以名性”.中民之性是未善的,需要“王教之化”为善,故或许可以说中民之性才是真正的性,“名性者,中民之性”.

类似论文

《语》中孔子素质教育思想的现基础

摘 要:素质教育是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时代就有相关的历史可以追溯 孔子。
更新日期:2024-3-20 浏览量:46418 点赞量:11417

道家思想对董仲舒哲学思想的影响

董仲舒在汉代经学史上乃至整个中国经学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他以儒学为基础,综合借鉴吸收了先秦诸子的思想,把儒学改Ű。
更新日期:2024-5-25 浏览量:71324 点赞量:16386

董仲舒生态法律思想探析

【摘 要 】董仲舒秉承孔孟、黄老学说思想,融合法、墨、阴阳众家观点形成了自成一体的法律思想体系,提出“大一统”的政治主张,。
更新日期:2024-7-10 浏览量:92521 点赞量:20233

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哲学基础

摘 要:人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之所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应以“人”为中心,坚持。
更新日期:2024-4-28 浏览量:60034 点赞量:14284

李达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

摘 要 :李达的社会主义思想有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这表现在:其理论基石是唯物史观,其方法论原则是唯物辩证法,其。
更新日期:2024-6-7 浏览量:14119 点赞量:4503

董仲舒的管理哲学

摘 要:近年来对管理哲学的研究成为一个交叉于哲学与管理学的热点,关于中国传统儒家。
更新日期:2024-1-6 浏览量:6048 点赞量:2327

董仲舒思想政治教育思想

【摘 要】作为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董仲舒是中国儒学发展史和中国思想史上继孔子之后又一个里程碑式&。
更新日期:2024-8-14 浏览量:105244 点赞量:22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