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国际传播战略下的人才培养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软实力”的提升,加大了对各类传媒资源建设和运用的力度.大力推进文化国际传播战略.截至2013年5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海外整频率电台已达到90家,仅次于英国广播公司(BBC)居世界第二位;对外传播语种已达到64种,是全球使用语种最多的国际传播机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台对外传播语种增至64种》,中国新闻出版报,2013年5月8日).多语种、全媒体国际传播体系的形成,在传递中国声音,传播中华文化,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提升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维护国家的战略利益等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也应该看到,在文化的国际传播中还存在实力不强、商业转化程度不高、传播效果有限等突出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还在于人,优秀的人才是增强国家“软实力”的“硬支持”,面对国际传播领域“西强我弱”的态势,人才培养必须在培养结构、培养目标、职能定位、培养模式等方面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

一、培养结构:从单一转向多元

当前我国在世界信息流通体系中的话语权还十分有限,在文化国际传播领域处于严重的“入超”地位.根据国家版权局的统计,包括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软件和电影电视等各种文化产品在内,2010年我国共引进出版物版权16602种,输出出版物版权5691种,存在着巨大的贸易逆差,比例高达3:1.这一现实提醒我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不是自我认定的,而是在文化交往、交流过程中的客观呈现;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并不意味着可以在文化的竞争与输出上占有优势,文化软实力只有经过现代性的转化与传播才能实现.

当前文化传媒人才的培养结构很难适应大文化传播的需求,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突出重点、着眼未来、优化结构,建立多元的人才培养理念.一方面要做到对文化国际传播全过程所需各类人才培养的全覆盖,对《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提出的“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9个重点发展领域传媒人才培养的全覆盖;另一方面要针对目前文化传播的薄弱环节,加大对内容创意、文化产业、文化贸易、传媒管理、新媒体等紧缺人才的培养力度.

二、培养目标:从细分转向复合

文化的国际传播工作既高度细分、环节诸多,又彼此衔接、相互融合.传统的人才培养更注重专才的培养,反映在实践中就是在专业设置乃至课程设置上的细分.实践证明,“一专”必须以“多能”为基础,复合型的文化传媒人才应成为未来人才培养的目标.

能够胜任文化国际传播的复合型人才应该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条件:具备宽厚的学养.文化传媒人才应尽可能地从文、工、管、艺、经、法、理等多个学科汲取养分,具备多学科的知识结构.兼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开放的国际视野.当前我国文化国际传播的内容和效果与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不相匹配,在很多外国人眼里,说起中国仍旧是京剧、武术、长城等传统元素,当代中国的新形象在国际社会远未形成普遍认知.需要文化传媒人才坚守国家立场,同时又有开放的国际视野,熟悉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能够有针对性地调整传播策略和话语体系,实现有效传播.兼具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文化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的历史积淀,不同的时期、地域、民族、国别在文化上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也保持着相对的稳定性.文化的输出以被生活在不同文化环境的人们所接受、认同为目的,必然是一个创新的实践过程.比如,我国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和商业性输出却是没有成规可以遵循的,对人才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三、培养模式:从单向培养转向多向培养

文化传媒人才的培养模式,需要尽快转向有意识地调动各种资源和要素,构建包括校校、校企、国际联合等多向度的人才培养模式.

充分调动校内资源.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双硕士学位项目采用跨学科联合的方式培养传媒人才,颇值得借鉴.研究生可以同时参加新闻学和法学、工商管理、国际关系、地球与环境科学、宗教学等两所学院的学习,获得两个硕士学位.相比较而言,国内的文化传媒教育在借助学校内部的学科、资源优势,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方面做得还十分不够.

实施校际人才联合培养.2012年,教育部、联合发起“动漫高端人才联合培养计划”,将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和北京电影学院3所高校的优势资源组合起来.建立“动漫高端人才联合培养实验班”,探索“三校一体、四年一贯、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动漫人才培养机制.总的看来,这类校际联合培养在实践中还十分有限,需要相关部门在更高的层面上进行推动,使各类优势资源能够得到更好的配置,共同为人才培养服务.

推进高校与企业的联合培养.2010年中影集团根据数字电影产业转型对特定专业人才的需求和集团的发展战略要求,面向全国院校开展了“中国影才计划”,该计划已在全国数十家高校建立了联合培养基地,在数字影视高级专业人才的有序培养、选拔、认定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一些高校与传媒机构、文化企业建立联合培养计划,在传媒机构、文化企业建立实践教学基地,采用“学术导师+行业导师”的双导师教学模式,选拔优秀学生参加行业实践等.无论是企业主导还是学校主导的联合培养,都推动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效对接,必将对培育具有较强实践创新能力的文化传媒人才产生积极作用.

大力推行国际化办学,“走出去”与“请进来”并举.近年来,文化传媒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逐渐增加,但多集中在双方院校师生的短期交流或项目合作上,还未拓展到中外合作办学层面.国际化的人才离不开国际化的培养环境,国家鼓励中外高等教育机构合作举办教育机构,高校应加快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步伐,尽快在国际合作办学、培养国际化人才方面有所突破.另外,从长远来说,海外文化传媒人才的培养以及交流培训等对于提升我国对外传播的影响力也具有重要意义.2011年教育部和商务部联合发起的“发展中国家硕士项目”中新增了“发展中国家国际传播硕士项目”.该项目面向亚非拉四十多个发展中国家招收政府官员及传媒高级管理人员,是全英文教学的硕士专业学位教育.项目开办两年来.有力地提升了传媒教育的国际化水平,招收对象的特殊性更是扩大了文化国际传播的效果和影响力.

当今社会,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国际传播战略下的人才培养要做到战略与战术相结合.文化发展规律与人才培养规律相结合,学科导向与需求导向相结合,更新人才观念,创新体制机制,致力于国际化、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努力为文化的发展繁荣与跨文化传播提供智力支持与人才保障.

(责任编辑 史小今)

类似论文

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新路径

作者简介 黄会林,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教授、院长 兼任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会长。
更新日期:2024-1-14 浏览量:19308 点赞量:5404

浅探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

【摘 要】提升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不仅是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更是为了适应我国进出口贸易的需求 高校国际贸。
更新日期:2024-4-10 浏览量:57744 点赞量:13815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

自1999年高校扩招政策出台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突飞猛进,从精英化发展阶段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创造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奇迹 几。
更新日期:2024-7-17 浏览量:94989 点赞量:21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