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定端午节中看仪式传播模式的变迁

【摘 要 】两千年来的端午节风俗和节日仪式在民间一直延续,但是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渐渐从人们生活和观念中淡去,这种古老的仪式传播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是否还可以保存和延续?其自身的特点是什么?这些都是本文论述的内容.

【关 键 词 】端午节 仪式传播 变迁

艾草飘摇,粽叶飘香,延续了两千多年的节日――端午节如期而至.过去的两千多年里,我国的端午节民间习俗是以吃粽子、饮雄黄酒、门前插菖蒲、艾草,手戴五色线、胸前佩香囊、赠友人白扇等等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避邪解毒.回顾第一个法定端午节:在2008年端午节的这一天,除湖南的汩罗县和湖北的秭归等地照惯例举行了传统的纪念活动之外,湖南、河南、辽宁等地举办了大型端午诗会,将诵读中华经典诗文与展现优秀传统、演绎民俗文化与倡导节日文明有机结合.端午节的风俗活动作为一种时历仪式,在其度过的漫长岁月中自身的仪式传播模式有了新的变化.

仪式(rite)的词义指进行典礼的形式,主要是宗教或祭祀仪式.“仪式”一词联系着信念,也有“分享”、“参与”、“合作”、“交往”等暗含之意①.仪式是一个庞大的话语体系,根据仪式被重复的间隙性特征和功能意义可将仪式分为时历仪式、过渡仪式和特殊仪式.时历仪式是每年差不多在相同的时间内都要进行的季节性仪式,如庙会仪式②.端午节的风俗习惯就是一种典型的时历仪式.端午节气中的传统仪式的延续和变迁是文化需要的必然.正如马林诺夫斯基所说:“文化需要是社区生存和文化绵续所必须满足的条件”③.端午节发端于汉朝人们对于夏至时节天文物候的体验和理解,并随着岁时节日体系的完善,端午节地位陡增并最终取代夏至的节日地位.端午节地位的确定与当时六朝时期的南北节气的交汇以及南方的历史文化因素有关.夏至时节的楚越之地常以飞舟竞技和投食入江来祭祀水神,且在南北分立之前久已流传屈原被视为水神,因此祭祀水神的风俗就此融合,形成新的历史传说.南朝梁人吴均在《续齐谐记》中说:“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悼念屈原的活动和五月五日的节俗相结合是中国端午节转变升华的重要动力.历史文化因素与民众的时间生活交融在一起,从而造就了民族文化的生生不息.文化需要依靠传统仪式传播作为工具,以使文化得到它自身的延续.文化促使了国家自身的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加强和民族精神的凝聚.这种文化需要无论是在初民社会还是在今天高度发展的信息社会都使得仪式传播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从詹姆斯W凯瑞的传播仪式观所描述的仪式传播同样证明了仪式传播存在的必然.

“节日遗产不同于艺术遗产,艺术遗产的传承人是艺术传人,而节日遗产的传承者是全民.”冯骥才说.正因为文化需要,两千多年来端午节的仪式和风俗一直在民间和宫廷延续,但端午节却从未得到国家法律的认可.端午节及其仪式得以从小众传播走向大众传播主要在于媒介传播手段的发展和国家法律的认可和推广,并以此从主流的社会性传播到非主流的社会性传播的过程中回归到主流的社会性传播.在最初的汉朝、魏晋南北朝乃至近代,端午节的仪式都是在民间的范围进行.在大唐王朝,五月五日的端午是一重要节日,宫廷与民间都有隆重的庆祝活动.通过考证发现,虽同为庆祝端午,宫廷与民间的庆祝活动和意义却各有不同.唐代民间庆祝端午的活动,保留了自汉以来的手系彩丝、门贴彩印以及吃粽子等习俗,而在南方,因盛行水上竞渡之戏,节日气氛之浓烈远胜北方.如张建封《竞渡歌》写在任岳州(今湖南岳阳)刺史时;刘禹锡《竞渡曲》写于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任上;白居易《竞渡》为和万州刺史之作,时在万州(今四川万县);卢肇《竞渡诗》,又题作《及第后江宁观竞渡》,则在今江苏南京,都是作者有感于当地节俗而作.南方民间端午竞渡时,船上赛手贾勇,岸边观众助威,“呀呷汀洲动,喧阗里巷空”.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除北朝之外,国家废除五月五祭祀,民间习俗仍在继续.在大唐盛世中,南北区域的节日庆祝仪式和风俗规模大小不一;庆祝方式侧重点不同;节日气氛南北有别.唐代宫廷的庆祝端午,在唐玄宗以前未成礼仪,且屡有停禁之令.高祖李渊武德元年(618),万年县法曹孙伏伽上表,以为“隋以恶闻其过亡天下.陛下龙飞晋阳,远近响应,未期年而登帝位,徒知得之之易,不知隋失之之不难也.等近太常于民间借妇女裙襦五百余袭以充妓衣,拟五月五日玄武门游戏,此亦非所以为子孙法也”.(《资治通鉴》卷185)孙言痛切而情在维护,故加以褒扬而擢为治书侍御史,纳其谏议.由此可知,唐初宫廷中有过庆端午的举措,因事涉奢侈而禁行.但此事却有禁而不止之势.高宗李治有《停诸节进献诏》曰:“比至五月五日及寒食等诸节日,并有欢庆事,诸王、妃、主及诸亲等营造衣物,雕镂鸡子,竞作奇技,以将进献,巧丽过度,靡费极多.等贞观年中,已有约束.自今以去,并宜停断.所司明加禁察,随事纠闻.”(《全唐文》卷12)三月寒食本在五月端午之前,而高宗以五月五日为诸节之首以禁奢费,显然是此节的奢费最为显著.“贞观年中已有约束”,是高祖之后,宫中仍有五月五日节庆之事,太宗李世民曾下诏停禁,但不能持久,及至高宗,不得不再申禁令.从诏书看,端午节庆只是亲属们向皇帝进献礼品,以示祝贺,并非国家的正式礼仪.而屡禁不止,正可见宫廷中人对端午节日的重视.(《全唐文》卷173)⑤宫廷中曾有过端午的节日庆祝活动,虽因太奢侈而屡次被禁但却屡禁不止.宫廷的庆祝活动以进献礼物表示庆祝和避邪,这还是和民间的活动有很大差异,各自有自己的仪式和目的.端午节虽然在汉代进入了宫廷,但是主要还是在民间流行.端午节仍然处于群体传播的阶段,没有统一的仪式、目的和明确的精神依托.


在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时期,我国的端午节仍是以民间流行为主.以湖北的秭归和湖南的汨罗为代表举行群体祭祀活动:身着古装,群立于屈原像前叩拜上香.这些还是没有利用媒介,特别是大众媒介的作用,只是在社区或者群体中去延续仪式传播.当然,在大众传媒发展的过程中,媒体对节日时期的民间组织的活动也进行报道,但并没有形成统一的传播模式和精神依托,媒介仪式传播有了发展.2007年,当韩国的端午祭成功申请成为世界非物质遗产的时候,我国政府开始重视传统节日和民族文化的保护.国家规定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为国家法定传统节日,并做了假期调整.2008年的端午节是自2007年成为法定传统节假日以来民众度过的第一个端午节的小假期.在这一天,湖南电视台的大型诗会、上海松江的诗会等等都以经典诗歌的诵读和民间端午歌谣的吟唱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上至白发苍苍的老人下至几岁的孩童都在吟诵屈原以及历代爱国诗人的名作,还有民间端午歌谣如《长沙弹唱》的演艺,都体现出我国对于端午节的传统仪式的综合和对民族文化的重视.端午节的国家化不仅在民间的的风俗仪式渐渐淡去的时候拾起这古老的仪式传承,而且还把民间两千多年的仪式继承和传递下来.“如果说传播的传递观其核心在于讯息在地理上的拓展(以控制为目的),那么传播的仪式观其核心则是将人们以团体或共同体的形式聚集在一起的神圣典礼.”因此,“传播的”仪式观并非是指讯息在空中的扩散,而是指在时间上对一个社会的维系;不是指分享信息的行为,而是共享信仰的表征.在凯瑞看来,“传播的起源及最高境界,并不是指智力信息的传递,而是建构并维系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由于仪式和传播基于共享规范的一些文化符号,为人们提供了各种社会生活模式,从而定义了人们活动的空间和在这一空间扮演的角色,使人们在此活动中确认了社会关系和秩序,确认了与其他人共享的观念和信仰,由此社会得以整合,秩序得以重建,文化得以传承.⑥仪式传播在凯瑞看来是超自然的、神圣的,是精神的升华.端午节的仪式传播在模式上是各地有各地的风格,但是精神主旨在于纪念屈原以传承爱国之心.同时还有祈福避邪的意味,这里带有神话的色彩.

仪式传播从端午节中人们的活动中可以看到,不是仪式传播的消亡,而是一种仪式传播模式的发展.人们的精神需要有新的文化仪式去表达,需要得到认可,同时民族文化精髓还要得到保护和传承.仪式传播因为有新的精神象征而具有新的意义.在这个仪式传播的过程中,大众媒介推进了仪式传播的保护和文化的传承.

注释

①《乡村仪式传播与乡民生活世界――对樊沟村婚礼仪式的考察与省思》

② 《仪式传播观浅议》 朱杰 当代传播 2007年第2期

③ 《文化论》马林诺夫斯基著 费孝通译 华夏出版社2002年一月第一版 31页

④⑤ 《唐代端午节庆探释》 蒋方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7月第32卷 第4期

⑥《仪式 传播 文化》张兵娟《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类似论文

微博的传播模式与传播效果

收稿日期: 20110910 作者简介: 袁立庠(1957),男,安徽宣州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关 键 词 : 微博;传播。
更新日期:2024-11-2 浏览量:19278 点赞量:5435

歌曲中看中国近代历史的变迁

近年来,各地相继传唱经典红歌,开展各种活动,了解祖国的历史,抒写家乡的变化 特别是红歌,激励着。
更新日期:2024-4-23 浏览量:57955 点赞量:13421

博物馆藏品U3D虚拟仿真传播模式

摘 要:三维仿真E-Learning,即为在线学习 是指通过公共平台在由通讯技术、人工智能、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所构成的电子环境。
更新日期:2024-8-20 浏览量:107118 点赞量:23513

网络件的成因与传播模式

【摘 要】近年来,网络件的出现频率越来越高,使得各界都对其投以高度关注 本文以对网络件的界定出发,区分了网络件与网络舆论,从现实和理。
更新日期:2024-3-18 浏览量:44307 点赞量:10429

理念到传播模式

2012年11月17日,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与北京市委宣传部主办,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深入践行“走转改”活动为主题的“。
更新日期:2024-11-23 浏览量:141810 点赞量:29798

东西方不同传播模式的背景比较

【摘 要 】 东方文明所推崇的人际传播与西方文明主导的媒介传播,源于其相异形成背景,主要包括他们不同的物质基础、社会环境、规范体系、。
更新日期:2024-12-28 浏览量:157394 点赞量:33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