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现状述评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系统分析法,对1978—2011年间有关武术国际传播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论文数量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研究的视角也愈加开放和多元,热点问题主要集中在武术国际传播的意义与价值、发展历程、动力因素、障碍因素和发展趋势等5个方面;但是,大多数的研究建立在文献的基础之上,从宏观层面展开分析与讨论,深入实地获取第一手资料的实证研究相对较为薄弱.建议关于武术国际传播方面的研究应在深入实践的基础上理清武术在国际传播和推广的思路,以利于武术管理部门制订和建立武术国际传播的长期机制,有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关 键 词 : 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研究现状;热点问题

中图分类号: G 80-05 文章编号:1009-783X(2013)01-00015-04 文献标志码: A

中国武术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严格来讲,应该始于清末民初,国术馆、精武体育会等都对武术的国际传播起到了不容小视的作用.特别是1936年,柏林奥运会上的武术表演震惊四座;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十分重视武术运动的发展,中美关系解冻后,1974年中国武术代表团访美的精彩亮相,让美国乃至世界人民认识了中国武术.中国武术的国际传播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播意义深远.本文拟对中国改革开放后33年间的有关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的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对研究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探讨,为进一步深化武术国际传播的研究奠定基础.

1.文献检索结果与分析

通过在“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方正”全文数据库以及百度文库,以“篇名”为检索项和以“跨文化、武术、传播”“武术、国际化、传播”为关 键 词 ,时间设定为1978—2011年的论文进行模糊检索,共检索出论文523篇;通过对1978—2011年这33年间与“跨文化武术传播”“武术国际化传播”相关的论文进行手动检索和筛选,其中与本选题相关的文献228篇,占总数的43.6%.为了使数据具有代表性和可信度,以近33年作为研究的范围,在期刊网上进行多次检索, 远程检索与传统检索存在数量的差距,通过进行人工筛选和操作, 避免了论文的遗漏, 使研究样本更具有代表性和全面性.随着经济与文化领域的合作交流增多,从2000年开始, 关于跨文化武术传播、武术国际传播的研究呈现出逐年增长态势,特别是2004年首次出现了研究的井喷,引起越来越多的武术专家、学者和武术爱好者的重视(如图1所示).

2.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研究的热点

从数量上可以看出,武术国际传播的研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从学者们关注的研究角度来看,也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研究论域(如图2所示),一些专家学者对于武术国际传播过程中的相关因素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这些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武术国际传播的意义与价值、传播历程、动力因素、阻碍因素和传播趋势展望等方面.

2.1 武术国际传播的意义与价值研究

在国家大力提倡文化“走出去”政策的支持下,武术的国际传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传播意义深远.陈建民[1]认为“在以宗法血缘为纽带的阶级社会中,中国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不仅是单纯的活性物态,还是跨越生命两极的文化呈现.今天,在全球化设定的语境下,中国武术有必要参与跨文化传播”.刘树军等[2]在其论文中谈到“由于种种原因,把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社会远远少于把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等,如何把民族文化有目的、有步骤地介绍到国外,使世界人民通过了解中国民族文化而真正认识和理解中国,从而才有可能在纷繁复杂的民族碰撞和冲突中达成最终的相互谅解”.姬瑞敏等[3]则认为“武术虽是一种技击术,但在武术运动中处处体现着文化哲理,表现出一种处事方式等,中国武术走向世界是我们理智的选择,也是中国文化的必由之路”.崔秉珍[4]在其博士论文中说到“在中国积极构建‘和谐世界’的进程中,作为国家‘软实力’重要组成部分的武术国际化发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骆红斌[5]认为“中华武术作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是一个能够诠释中国‘和平崛起’展示中国形象的标识,是一个西方人体验中国、观察中国的视域,也是一个打造中国国家形象的利器与品牌”.对于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的意义与价值,学者们在其论述中从文化交流、缓解矛盾和冲突、构建和谐世界等不同角度都阐明了自己的观点.毋庸置疑,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对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构建良好国家形象从宏观到微观都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2.2 武术国际传播历程的相关研究

对于武术国际化传播历程的研究,有助于理清武术国际化的发展脉络.邱丕相等[6]从传播学的角度对中国武术的国际化传播历程,从古代、近代和现代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张桂铭[7]则从历史的角度对武术国际化发展的历程进行了论述,着重叙述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武术传播事件.朱向中[8]根据武术向世界传播的手段、形式、内容、范围、途径、特征和效果的不同,把武术的国际传播历程划分成解放前、解放后—1982年、1982—2000年3个阶段,并论述了不同阶段的特征.郑光路[9]根据郑怀贤先生生前叙述和对相关文献的分析,详细讲述了中国在1936年柏林奥运会期间第一次在世界性集会上宣传武术的历史.王开文[10]、雷春斌[11]、郭增麟[12]等研究了武术在各个国家的发展状况,认为 “中国武术第一次有影响地被带入美国口岸是在1847年,由那些被加利福尼亚淘金热驱使的中国矿工带去的”. “清末至民国,大批中国人涌入东南亚地区,形成移民高峰.这一时期,许多华人华侨会馆和武术组织建立,中华武术在东南亚地区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和传播”.“《少林寺》的放映,很快就使波兰出现了中国‘武术热’,波兰的武术团体正式出现于1983年,当时的名称叫:‘中国功夫指导委员会’”.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文献进行检索和分析,依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划分了武术国际传播历程的阶段,叙述了各时期武术传播的历史事件,并对个别国家的武术发展进行了个别论述. 2.3 武术国际传播的动力因素研究

文化的多元化、合作化是推进文化传播的动力因素,当然对“他者”文化的需求和理解,更是文化传播的深层次的内在动力.目前武术国际传播的动力因素研究主要集中在“全球化”时代背景的讨论,政治、经济、文化战略的需要.例如:张发钦[13]提出“建设‘文化中国’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建设‘文化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全面认识中国文化传统、提高建设‘文化中国’的文化自觉、大力继承弘扬中国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合作、扩大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文化的交流是不可回避的事实.乐黛云[14]认为“跨文化研究是促进异质文化之间对话和沟通的一种最重要的手段,必将在21世纪文化研究界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我国文化软实力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张国祚[15]认为“中国传统的武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武术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软实力要素”.邵长生[16]认为“跨文化交流,是当今中国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推动跨文化交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消除中国崛起过程中种种疑虑的需要.武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应该被视为沟通中外交流的桥梁和媒介”.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特有文化,都是世界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传播、推广优秀民族文化既是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宣扬,也是为世界各国人民享有优秀文化带来的种种益处所作的贡献.武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其发展离不开传播,郭玉成博士[17]说“武术承继了中国数千年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国际传播有助于提升我国的‘软实力’”.学者们对于武术国际传播的动力因素的研究,主要从宏观层面进行了论述,而对于武术文化所要传播的对象的“需求和理解”动力因素的研究则略显薄弱.

2.4 武术国际传播的障碍因素研究

尽管武术国际传播意义重大而深远,但在实际传播过程中却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阻碍和困惑,专家学者也从不同侧面研究探讨了阻碍武术国际传播的各种因素.例如:秦子来等[18]提到“随着武术与‘他者’交流内外部环境的改变,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出现了武术发展的自我中心主义、武术发展的自卑情结、武术内容结构的特殊表现形式、武术对‘道’的追求,以及对武术的‘误读’5方面跨文化传播的障碍”.赵岷等[19]分析了影响武术国际化的5大历史原因:1)长期停滞于封建社会决定了武术发展的封闭性;2)儒道互补的感性认知体系决定了武术发展的非科学性;3)封建君主集权体制决定了武术传承形态上的宗派性;4)以学为中心的认知观决定了武术意识形态上的模糊性;5)重视技巧缺乏科学指导决定了武术在修炼中的体悟性. 刘同为[20]研究了影响武术在非洲发展的主要因素是:1)武术在非洲传播的环境较差;2)非洲人喜欢武术,但缺少传播者;3)非洲武联的发展工作困难重重;4)难舍的阿拉伯情节;5)非洲一些国家仍未与中国建交;6)未能很好地利用驻外使馆与当地武术组织建立联系.朱东等[21]对国际武联官员和部分武术教练员进行的调查显示武术国际化进程中不尽如人意的几个主要原因:1)缺少媒体关注,许多国家不知道什么是武术,缺乏对武术的直观感觉;2)在武术的发展过程中缺乏经费,也很难得到当地政府和来自的支持;3)缺少武术传统,主要体现在没有练习武术的习惯;4)在本国开展武术时,缺乏相互的合作;5)缺乏有资质的武术教学认证.袁春杰等[22]认为:在武术国际传播过程中由于传播者和接受者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他们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形成了各自的体育价值观,这种体育价值观的差异就是影响武术国际化传播的核心因素.在武术国际传播的过程中,语言的障碍也是制约武术发展的因素之一,无论是技击精髓的讲解,还是武术文化的传播都要遇到语言的沟通与理解问题.杨海庆[23]认为 “武术术语英译的混乱与不规范已经阻碍了武术国际跨文化传播”.佘丹[24]分析了我国从2000—2010年武术翻译研究情况,认为武术翻译存在着2个问题:1)武术翻译研究的力度和深度仍然不足,对武术翻译没有形成实际的指导作用;2)武术翻译研究的力量不足,致力于武术翻译研究的专业人员太少.上述障碍因素,已经严重阻碍了武术进一步向世界推广的步伐,如何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则是今后的研究应该认真思考的一个方面.

2.5 关于武术国际传播路径与发展趋势的相关研究

入奥是中国武术多年来的梦想,2008年武术与奥林匹克擦肩而过,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中国武术该往何处去的问题.由于文化全球化发展,体育全球化也在不断加剧.自从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武术便开始了长期的“土洋之争”,武术的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不同的文化在不同范围通过各种形式、途径进行不同程度的交往与碰撞是必然的.要实现在文化个性化、多样化、多元化的情况下促进武术文化的繁荣是每个武术人矢志不渝的目标.对于武术国际传播的未来,学者们见仁见智,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各种可能的传播路径,并展望了未来武术国际化的发展趋势.邱丕相等[25]认为:“世界文化的东移及其在中国的集结,将会给武术未来的传播提供空前发展的机会.正如深厚、博大的中国文化一样,中国武术在未来社会将大放异彩,其崛起和振兴是必然的!”陈建民[26]提出了“主体策略与受众策略、‘本土化’与‘国际化’‘和而不同’的文化诉求”等观点,立足于文化的差异性及文化的包容性,探讨武术跨文化传播的可行性.吴信顺[27]论述了中国武术所具有的养生内涵,提出了以武术养生文化的国际传播为切入点的传播新视角.来自德国的罗玲娜博士[28]在中西文化比较的视角下通过实地调研得出,西方人的武术价值观在于健身、教育和审美而非技击.郭玉成博士[29]也认为“从传播学的角度,技术传播的效果是有限的,而文化传播的效果是无限的”“文化的传播是分层的,也是渐进的.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其传播也要遵循文化传播的特点.追求快速传播,并非武术发展的坦途”.于翠兰等[30]认为应加大武术适应不同文化的诉求,创编一些具有武术与文化特色,动作技法相对简单,同时具备健身性、表演性和观赏性为一体的新套路,以适应国外人群习练武术的需要.对于以孔子学院为依托进行武术国际化传播的构想,众多专家学者从多方面进行了论述.例如:李守培等[31]从武术与孔子学院在文化传播上具有耦合性,武术入住孔子学院有助于多维度阐释“和”的理念等方面论述了武术入住孔子学院的可行性,并从文化的传播和提升中国软实力的角度提出了“由‘小武术’走向‘大武术’,形成‘大武术’发展观;文化与技术互彰,以文化为目的;传统与竞技并举,以传统为主导;技击与健身互融,以修身为旨归;武术与汉语互显,提炼‘武术汉语’教学模式”的策略.戴小平[32]提出了“应以孔子学院的办学宗旨为依据,突出人文教育的内容;重点应放在武术行为规范的礼仪和武德教育上;课程设置应包括套路类、健身养生类、徒手格斗类、短兵对抗类等内容;教材内容要注重简单、易学、见效快,采用不失武术风格特色的短小精悍的小套路或小组合的拳、械内容”等关于武术课程定位的问题.毛明春等[33]着眼于设立“关公武学院”并与孔子学院合作的思路,探讨了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文武双全”模式的可行路径.朱佳斌等[34]则论述了以国学为依托,通过孔子学院为媒介进行武术传播的模式. 由此可见,学者们对武术国际传播的未来发展持乐观的态度,普遍认为在愈加开放的世界环境下,文化的交流应该随之更加紧密.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部分,不能仅仅依靠技术动作这种较为单一的方式进行传播,而是应该将其放在更大的文化环境下,以武术文化进行推广和交流,才是武术国际传播的正确路径.

3.对武术国际化传播研究中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的统计

做任何事情,方法的选择很重要,做科学研究尤其如此.作为体育科学的探索者,必须掌握体育科研方法的基本特征,并根据所要研究的课题选择正确的方法,从而确保科学研究的可靠性.纵观武术国际传播研究,专家学者们从不同视角,运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多维度对所研究内容进行了论述(如图3所示).

从研究方法使用的统计结果来看,关于武术国际传播的研究多采用文献资料法,通过对文献的整理、阅读和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而较少有深入实地的调查研究.

由于国际传播方面的研究,所涉及的对象是具体的国家,而每个国家都有各自不同的国情;因此,实地调查作为科学研究体系中比较重要的环节,对正确地了解武术国际传播的现实状况,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和重要的作用.唯有深入实地,才有可能切身地感受和体会武术在当地的现实状况,对其形成整体的认识,并能够第一时间获得研究所需要的原始资料,以此发现其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而在此基础上寻找出适合当地发展的具体方法.正所谓“知己知彼”,才能在武术国际传播的路径选择上做到“有的放矢”.

4.结束语

通过对武术国际传播方面的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发现,武术国际化传播研究在数量上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并且研究的视角也愈加开放和多元.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武术国际传播的意义与价值、发展历程、动力因素、障碍因素和发展趋势等5个方面.众多学者的研究为武术国际化发展起到了指导与借鉴的作用,同时也为后人的研究开阔了视野,奠定了基础;但是,大多数的研究都是基于对文献的分析,从武术国际化发展的意义、必要性和策略等方面,进行较为宏观的论述.涉及到武术国际化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的历史轨迹、特征和影响其发展的内外因素等方面,尚需进一步的细化和具体.特别是深入到某一具体国家之中,掌握详细的具有一定深度的第一手资料的实证研究,有待后续研究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

建议对于武术国际传播的研究,应从探讨文化差异入手,比较不同文化对于武术跨文化传播的影响;采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方法,了解武术在不同国家传播的实际情况,构建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不同传播模式,为武术管理部门有针对性地制订武术国际传播的战略方针提供有实践意义的借鉴与参考.

类似论文

中国当代文化传播现状反思

摘 要 文化传播是自人类产生以来就伴随着的一种行为,是人类文明得以进步的阶梯 当代中国文化传播不ߠ。
更新日期:2024-9-21 浏览量:118831 点赞量:25682

中国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现状(20012007)

内容提要 在当前国际学术界现实主义研究整体趋于守势的情况下,中国的现实主义研究究竟处于一个什么。
更新日期:2024-6-3 浏览量:14465 点赞量:4818

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新路径

作者简介 黄会林,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教授、院长 兼任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会长。
更新日期:2024-1-14 浏览量:19524 点赞量:5485

当代中国法律的现状产生原因

【摘 要】一个国家法治的发展首先要求国民对于本国的法律产生信任感,信仰法律 所谓法律信仰是民众对于法律发自内。
更新日期:2024-3-5 浏览量:10346 点赞量:3776

英国视角看中国数字出版内容的国际传播

[摘 要 ]中文研究在英国处于比较高的战略地位,且日趋依赖中文数字资源 作为重要的机构需求者,英国大学图书馆往往受到经。
更新日期:2024-5-9 浏览量:15073 点赞量:5266